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核心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模具材料与热处理》
二、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三、课时:32( 建议每周2课时,共1学期)
四、学分:2学分
五、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岗位的必修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学习专门化方向课程作前期准备。
六、课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材料的性能、了解晶体结构、掌握铁碳合金相图、掌握常用材料的牌号及其用途,并能够合理选择热处理方法。
具有处理简单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力学性能测试和硬度性能测试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钢热处理知识,并应用钢热处理知识完成钢的热处理能力、具有鉴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通过典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如下:
第一,了解模具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模具材料的热处理方法;
第二,能根据不同模具选择不同的模具材料,能识别模具类型、结构;
第三,使学生在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及知识方面具备阅读专业文献能力;
第四,初步具备应用光学金相分析金属及合金组织的能力;
第五,能正确校核模具主要零件的刚强度;
第六,了解气压与液压传动在模具结构中的应用。
七、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工作任务 |
教学内容 |
参考课时 |
教学要求 |
1 |
金属的结构和结晶 |
金属与非金属特性;液体金属与固态金属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结晶过各的形核与长大,形核与过冷度关系,晶粒大小与性能关系、晶粒大小的控制。 |
2 |
了解金属的特征;金属的晶体结构;实际金属晶体中的晶体缺陷;金属结晶的基本概念。 |
2 |
二元合金相图及结晶 |
合金中相的概念,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共析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组之间形成稳定化合物的相图,由二元相图判断合金的性能。 |
2 |
了解二元合金相图及结晶,由相图判断合金的性能。
|
3 |
铁碳合金和铁碳相图 |
铁碳合金的组元与基本相,铁碳状态图,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钢中的杂质之素,金属铸锭宏观组织。 |
4 |
使学生从本质上到铁碳合金的性质与相图的关系。 |
4 |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属及合金的加复与再结晶;金属的热加工;固态金属中的扩散规律。 |
4 |
了解金属及合金材料变形和再结晶的关系。
|
5 |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
金属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指标及表示方法;金属材料的硬度指标及检测方法,三种常用硬度适用检测范围;金属材料的硬度试验;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指标及提高疲劳强度的方法。 |
4 |
熟悉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了解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及提高疲劳强度的方法。会金属材料的拉伸及硬度试验。 |
6 |
钢的热处理 |
钢的基本组织性能;热处理的原理;钢热处理的工艺方法及目的(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 |
8 |
掌握钢热处理的工艺方法(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学会一到二种普通热处理的方法。 |
7 |
认识常用金属材料 |
钢铁材料的组成、分类、牌号及性能(普通碳钢、优质碳钢、低合金钢、灰口铸铁、球墨铸铁);有色金属材料的牌号及性能(铝、铜、有色合金);新材料。 |
8 |
了解钢铁材料的组成分类及常用钢铁材料的牌号、性能及使用场合;会识别普通碳钢、优质碳钢、低合金钢、灰口铸铁、球墨铸铁等。 |
八、教学方法与建议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严谨治学的作风;
第二,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注重教学实效;
第三,创设专业岗位工作活动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教学与模具实物相结合,以提高本工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加强实验和参观,增加感性认识,采用挂图、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直观和生动性;
第五,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安全意识、形象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及环保意识。
九、教学条件
(一)教学环境
1.学习资源: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2.实训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室。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应满足实训教学基本要求(设备数量应满足45人左右同时操作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
任课教师应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二甲及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课程相关资格证书;具备独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能力。
十、评价方法和建议
第一,考核和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考核和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优良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及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的建立。
十一、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作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制订:沈连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